
舊威權象徵研議處理 多元族群共和需同理【3Q問政】2020-11-05
3Q陳柏惟 ·
00:00:00
00:00:00
Notes
威權象徵處置進度緩慢
促轉會 10 月 15 日公布的「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最新處置進度」當中,促轉會今天公佈說中央機關處置比率僅1成1,其中又「以國防部、教育部、退輔會三部會之處置進度較為緩慢」,我想請問主委,處理較為緩慢的原因為何?是否有規劃處理的時間期程?和促轉會溝通的情形如何?
主委回覆,現在沒有人強迫要膜拜或呼口號,但認為先總統蔣公的精神延續很重要,傳承黃埔精神。
並非挑起對立 多考量記憶傷痕
我想提醒大家,轉型正義並不是認為加害者和被害者要打架,但既然我們依照民主機制,做出移除威權象徵這樣的決議,就應該按照這個決議去推動。我並不是要挑起族群對立,但我認為台灣是個多元社會,大家都希望能多元共處,就要互相考慮尊重,蔣介石對很多台灣人來說,是有傷痛記憶的,情感上是無法接受的。
建議先處理一般民眾使用空間
很多銅像,分布在訓練、安養機構等等,甚至也有放置在農林機構內的。如果放在訓練、安養單位,可能外人也比較難進入,榮民對蔣介石也有緬懷之意,我們可暫緩處理,但農林機構真的有必要放嗎?安養醫療訓練或許有部分族群的精神領袖的意義,但蔣介石銅像放在農林機構,很沒意義,還是希望退輔會能先處理。特別是有一般民眾來往的園區空間,是否可以考量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,思考以「其他方式」處置威權象徵之外,也可以用比較多元的方式來呈現「歷史記憶」!
2020-11-05,退輔會 馮世寬主委。
https://youtu.be/hUnnF9ukKi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