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公的履歷表 加強地方地理歷史教育【3Q問政】2020-12-14 hero artwork

阿公的履歷表 加強地方地理歷史教育【3Q問政】2020-12-14

3Q陳柏惟 ·
00:00:00
00:00:00

Notes

我們自己對台灣熟悉嗎?

這幾日網路有個迴響不小的發文,是這樣提問的:台灣擁有近380個鄉鎮,那哪一個最東?哪個最南?哪個最西?哪個最北?結果很多人答不出來。到底是西螺更西邊?還是線西在更西邊?大家很猶豫。


我想看懂阿公的履歷表

今年三月份時,有一個網友把自己阿祖的履歷表放在網路上,這位網友的長輩的履歷表寫民國前五年三月五日生,讀過台灣公立國民學校。因為這篇文章,引起我的興趣,我也去找出我阿公的履歷表,我的阿公的履歷表上記載他就讀過右同庄國文書房,但我去問澎湖縣政府、澎湖地方的人士,怎樣也找不到這間右同庄國文書房的資料或訊息。我請教教育部長,我阿公這時就讀的「國文書房」,到底是漢文還是日文?部長回應我,這個還需要查證,才能確認這一段的歷史。

此外,我也留意到一些很可愛的細節,像是履歷表寫「渡台灣台南州北港街」,可以看到北港曾經在台南州裡,當然因為行政政府部門,歷經日本時代、國民黨時代,到現在是民主的台灣,有不少記載資料的變更或消失,對我來說,會覺得很可惜,這是我阿公的資料,這不是陌生人,但我連自己阿公在哪邊讀書,也無法確認。

我想請教部長,看到我上面說的這些故事,是怎樣的心情,我們實在應該讓下一代多了解台灣歷史發展的痕跡,以及自己在地的事務。部長回應我,相關單位也在努力推動本土語言文化,是很重要的的政策方向。


教材設計貼近生活與土地就會很有趣

我想要在此表達的是,過去我們讀書可能只在意考高分,但其實讀書是很有趣的事情,像我在台中,讀那邊的歷史,研究當地的地理環境,會覺得津津有味,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、是我們生活的土地,所以讀起來格外認同。

像是台中有一個區,本來可以升做縣轄市,但後來沒有升,那個區是霧峰。而嘉義太保,是台灣最小的市,是因為縣治駐地而改制升格為市,其他地區如新竹縣竹北市也是這樣的例子。還有台灣第一個本土歷史政權在大肚,平埔族建立的大肚王國,那時還有外國人跟大肚王國往來貿易。像我認為台中交通最重要的區域是烏日,因為他有高速公路、鐵路、高鐵,烏日之於台中,就像南港板橋之於台北和新北,也像左營之於高雄。但這些素材在課本裡的比重很小,或幾乎沒有。


認識自己是誰

這類關於台灣的教材,過去1997年李登輝總統執政,在推出「認識台灣」的時候,就一路承受外界非議到現在,但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,就是讓我看得懂阿公的履歷表,看得懂高雄市山下町到底在哪裡?看得懂那時的高雄市鹽埕區慶雲藥行,現在到底在哪?

我想要認識我的根、想認識我的土地,希望可以拜託教育部,針對校定課綱的部分,鼓勵各校多說一些地方的事。這些不只是文化問題,就算要發展經濟、要發大財,要做產業、要發展地方創生,也要讓人知道生長的地方是種什麼作物,家鄉的工業是在做什麼?是和世界哪個國家在做貿易?哪一種產品?定位又是什麼?

才不會年輕人就只能往北部跑,我們教這些地理歷史,才能夠真真正正把人留在地方,盡量鼓勵校定課綱的部分多一些區域性和地方性,讓人了解生活的土地有什麼樣的事情。

部長回應我,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。我拜託部長,這是教育部和部長的責任,請幫助台灣和台灣的下一代,3Q!


2020-12-14,教育及文化委員會,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。

https://youtu.be/ITqpuO_VOdM